#美食
#小众
#国庆
#摄影
#自助游


缘起的“机缘”

说起北京,我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画面是相声,操着顺溜京腔自我调侃的长衫老爷们儿印象。对北京有太多的向往,三年前一组红墙银杏叶的照片在我心里种下想要到北京旅行的想法:秋天漫步北京,云高气爽,暗红色古城砖墙,金色银杏叶;夏天穿白汗衫的三轮师傅摇着铜铃叮叮当当载着我穿过胡同长巷,在后座上吃着冰糖葫芦和他唠家常……想象一下都觉得很美好。
年中机缘巧合在被遗弃的一堆杂志书籍里发现一本Mini中国出品的《秘境·城市微旅行》,抱着看杂书的想法就拿回家了,结果被里面介绍的北京深深吸引,当我得知北京 到男票老家坐动车只需要三四个小时,眼里都在冒小星星,和男票商量好国庆长假前顺路去北京 玩一趟,了却我的心愿,想起来真的是缘分注定要去探访这座城市了。
我搜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马蜂窝游记、知乎上北京地道美食中老北京的回答、给大家看看我做的攻略笔记:
成都
(而实际情况是,有了本地朋友的招待,笔记中所有餐馆我都没去成……  )
这个时间就很关键了,作为首都和历史旅游名城,国庆节千万人涌入有多恐怖可想而知,为了更好的体验地道北京 生活(其实是为了拍照的时候旁边人不要太多),我向单位申请了额外一周的补休(加班狗的唯一慰藉),于9月23日出发啦。

Day1

从一个雾都逃到另一个雾都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中午12点半的样子出了机场,初来乍到多少有点懵,幸好贴心的本地朋友帮我们订了接机,一路侃了个把小时到了我提前订好的 Airbnb 民宿。以为逃离了成都 常年灰蒙蒙的天就可以看见蓝天,结果帝都灰蒙蒙的天和我们的何其相似……行吧,看着也怪亲切的。
Airbnb 上订到的民宿在地铁10号线团结湖站出站口,真的是出站口,站在出站口的台阶走到单元门口,大概是50米吧,哈哈哈,民宿的选址我也做了功课的,选择了好几个看照片比较心仪(且符合预算)的民宿,拿给本地朋友“检查”,排除不合适或出行不方便的地理位置,最后让男朋友从我选好的几个民宿中定夺一个,皆大欢喜。
团结湖
上图是房间的样子,床已经被我动过了不是很平整,但摸得出来床单被套都是新换的,干酥酥的。民宿是在一个老小区里,如何进入房间事先房东都有详细的说明,所以按图索骥也很顺利,有一种探险的乐趣。房子是重新装修过的,五脏俱全,我们住其中一个房间,住了5晚,从来没和另一个房间的房客碰到过,大家都小心的维护着公共区域的秩序和卫生,所以没有和陌生人合住的拘束感。

三里屯——弄潮鹅和老法师的天堂

安置好行李之后,我们约上在北京工作的姐姐一起在三里屯吃饭。三里屯距离我们的住所很近,所以骑自行车没多久就到了。
三里屯太古里
三里屯的街拍在微博上是很火的,站在三里屯太古里的标志下面,随处可见精心搭配穿搭的时尚弄潮鹅们,十分赏心悦目。除了我,被他们吸引目光的还有一群长枪短炮的摄影师,青中老都有,有的会事先打招呼,有点直接开拍,搞得部分姑娘很是手足无措,不知道眼睛该看哪个镜头。瞧这阵势,当中除了职业摄影师,肯定还有老法师出来采集素材……刚这么想,就看到一位大叔朝着我拍出来,我觉得很好玩也拍下了他拍我的画面,然后我们相视一笑相忘于江湖(抱拳)。
三里屯太古里
弄潮鹅和摄影师们相辅相成,整个太古里有种不拍照就白来的氛围,所以在这面纯黄色的墙下,我的左右都是和我一样做作但要假装不经意的姑娘们哈哈哈,拍着拍着,要是光线角度动作长相俱佳,又会有一群摄影师暗戳戳聚过来镜头锁定你~
三里屯太古里
不少街道还保留着报刊亭,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家乡,十分亲切,当年同学间最爱传阅的杂志三巨头《读者》《青年文摘》《意林》!~
三里屯太古里

后海——四合院里藏着皇家遗韵

三里屯儿太古里囫囵吞枣无心仔细观察,每个城市都有这么一个时尚购物区(这个叫法显得我很老派嘻嘻),成都也有远洋太古里,要逛潮牌我大可回家慢慢看,真正吸引我的还是每座城市沉积多年的生活气息。
地铁转战到后海,似乎没有体验到传说中挤成肉饼的盛况,北京地铁修建年生久,车厢较陈旧,倒刚好显出一种老成温厚的气韵来。出地铁正是下午5点过夕阳斜下之时,波光粼粼的后海更添一份柔和。
后海
 后海对于游客来说,或许是必打卡的景点,对于老北京们来说,这里只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初秋天气宜人,多见路人散步或路边闲坐。
后海
这位大哥见我站在远处看他们下象棋,抬头笑眯眯地看着我,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北京欢迎你”的温暖和魅力。
后海
回想起来,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描述这一刻的惬意快乐,只记得有夕阳轻轻柔柔流在波光和行人的脸上,大家看起来面色都很好,一阵阵微风透过衣服,给下午有点出汗的身体带来一阵清爽。我们斜靠在湖边栏杆上,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肆意浪费时间就为了多享受一会儿夕阳余晖和微风,心里只有一个感受——舒坦!
后海
后海
后海
南锣鼓巷、大栅栏儿已经被太多人推荐,我几乎要把他们归类到“锦里之于成都 ”这样的我最不喜欢的商业街区里去——除了外地游客和本地商贩,看不到本地人的真实生活。姐姐说没关系,我们胡乱骑车,哪儿人少往哪儿钻,于是稀里糊涂,我们路过这条安静的胡同。绿叶掩映下的大门花纹细致,颜色鲜丽,虽是古代建筑,却历久弥新。我们在这个路边歇息,偶尔有行人悄悄走过,显得这个大院更加不怒自威。想起曾听过的一句调侃:“入京不知官小,入沪不知钱少”,不到北京 不知道自己官阶小,指不定街上遇到的慈眉善目老头老太,就是德高望重的权威;不到上海 不知道自己钱少,富翁们多得是,天外有天。
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光鲜亮丽,城市纹理间平凡普通的胡同,让北京这座城市更踏实,有人情味。
路边的理发摊也是骑车穿梭小巷时遇到的,在繁华首都的名胜景区一条小路上,理个平头才7块钱,这块磨损的手写招牌,挂着的是劳动人民的朴实。

美术馆后街的小众酒吧——对酒当歌及时行乐

骑车穿行在东城区美术馆后街的狭窄胡同里 ,老旧的木门里竟然藏着一个Club,当晚刚好有活动,巴西音乐人赵子龙的演讲,说巴西做摇滚很困难,在废墟里做音乐节警察就在外面对峙,而中国做音乐很自在。
然后是南非音乐人Anxt的声乐秀,hiphop的节奏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如流水声等,虽然没有歌词但旋律引人入胜。我们呷着啤酒,没有说话,身体随着节奏随意摆动,昏暗的光线下对声音更敏感,更专注于感知。
最后最棒,来自上海的高嘉丰十分中二,讲自己写不出歌词在淘宝上买词的事儿,还唱了一首叫《外卖》的demo,全场边笑歌词边尖叫,开心!
虽然小众音乐活动在成都也能参加,但来北京的第一晚,对酒当歌及时行乐,我会记住这一晚的畅快。

Day2

红砖美术馆——深度挖掘小众文艺之地

每个人对于旅行最看重的方面都不一样,有的人看重住的舒服,有的人寻找美食,而我,致力于寻找拍照好看的景点/地点。
红砖美术馆,是一个我北京朋友听了都陌生的地方,能挖掘到的也就是我这样不爱扎堆儿的外地客了,在Lofter上搜到红砖美术馆的照片,所有建筑均为红砖堆砌,通风透光,尽显光影之美。本地朋友一听说在崔各庄觉得好偏远,一脸“行吧……你高兴就好”的表情,其实地铁转几条线感觉也不太远,我们去的里面好几个展,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拍,放松的一天。
北京红砖美术馆
北京红砖美术馆
北京红砖美术馆
北京红砖美术馆
北京红砖美术馆
除了摄影展,红砖美术馆本身也是极美的建筑群,我在馆内收集了两本宣传册,作为纪念。圆圈作为网红拍照地,其实我们等候了十来分钟,都是志同道合前来网红拍照点打卡的同类。
北京红砖美术馆
北京红砖美术馆
远离商业区的好处就是安静,前来观展、拍照的人们默契地小声交谈,找一处阳光能照到的地方看书听歌,或像我们四处闲逛拍照。天气很晴朗,虽然没有棉花糖云。这个下午在我记忆里,热烈又温柔。
北京红砖美术馆
北京红砖美术馆
北京红砖美术馆
在馆内工作人员的值班室门口看见一只晒太阳的胖橘,淡定地看着过往的路人,可能ta每天都会看很多次吧。
北京红砖美术馆

爆肚冯——无意邂逅惊喜美味

早说过我提前做了功课吧,从知乎、微博等各类APP上四处收集地道的北京美食,并按海淀、朝阳、东西城区划分了区域(骄傲脸)。从美术馆回到市区,饥肠辘辘的我们准备去牛街寻味一间老店。路遇东来顺,虽然知道是本地人不太去的餐厅了,但亲眼看见从小久仰大名 的东来顺,必须拍一张纪念一下。
结果到了地图上标注的老店,来回走了两三遍楞是没找到店门,一问街坊,原来早已经搬走了,并且没留下新地址……打脸了我的攻略啊哈哈……就在我傻愣着的时候,男友出来救场,大众点评点看到附近的爆肚冯评价不错,我们本着“来都来了着大过年的”精神,干脆顺着导航骑车过去了。
到了爆肚冯,哇哦,原来是一家百年老字号,我们一看周围食客都是京片儿口音,也就放心的坐下来了……果然,爆好吃!!!除了芝麻烧饼确实胀肚子吃不完以外,其他菜品全部光盘~在我失去理智狼吞虎咽之前,用手机拍了一张菜品照片。
爆肚冯
爆肚冯
下次如果去吃的话,我一定要点汤锅,涮着吃更能控制火候和口感,我们点完菜不久,各种羊肉一口气就全部上桌了,有些毛肚没趁热吃,温凉后有点嚼不动……但还是好吃!

Day3

颐和园 - 美而不自知的高贵气质

整个6天的行程,一开始很冲动地想要凌晨天安门占座位看升国旗,大清早排队等着8点半开门冲进清静的故宫,冷静了几天后再继续做攻略时,我舍弃了这些虽然能拍到好照片但是十分损耗体力的安排,决定每天只安排最多两个目标,因此每天都睡到9点过,再起来洗漱化妆。睡好了觉,心情就很平和,两个人的旅行相处起来也都很愉快。知停而行,远离了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就让自己好好停下来,缓慢的仔细的品味旅行中的细节。
关于颐和园,我从马蜂窝的一篇帖子上抄录了最能避开行人的路线:
颐和园
先不要急着照抄这个路线,以我的个人经历而言,不管怎么另辟蹊径,始终能和多多少少的游客摩肩接踵,当然有原因是我们选择了下午大家都觉得舒适的时间,一路上还有一辆辆大巴上下旅游团。如果是清晨或临清场前的5点左右,兴许能独享满园风景。不赶巧的是,我们选择了一个多云的天气走进颐和园,之前攻略里看到的绝美建筑和景色都蒙着一层雾,看起来灰蒙蒙的,就连湖对面的万寿山都看不清楚,失去了拍山湖的最佳光线,我索性放弃了这条路线,逆时针顺着路慢慢散步。
颐和园
在颐和园颇负盛名的十七孔桥上,部分石狮脸都被磨平了,不知抚摸他的是时间还是游客的手。
颐和园
虽然游客络绎不绝,颐和园始终有一种端庄和逸静的气质,让我觉得再提高声音说话都是冒犯,只愿意放轻脚步,带着尊敬安静观赏。
颐和园
颐和园
园子一隅的长廊,遇见一位老者倚栏而坐,功放收音机里的音乐,十分享受独处的时光。
颐和园
老者面前是一大片荷塘,末夏已鲜少见到荷花,满园都是繁盛的荷叶、柳叶,和长廊的绿漆相得益彰。
颐和园和颐和安缦一墙之隔,在上万寿山和去安缦的路口,我选择了后者。

颐和安缦 - 拜谒我最欣赏的酒店品牌

到颐和园,我最激动的是——终于得以一见我心心念念的酒店品牌(星星眼),几年前不过是在一本杂志的扉页看到了杭州法云安缦的照片,真的一眼万年,打下这几个字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还能浮现那张照片的画面。安缦酒店是奢华度假酒店,全球不多数,但均选址在小众隐秘、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建筑因地制宜,古韵与现代并存,比如刚才提到的杭州法云寺旁、和我所走进的颐和安缦。它的建筑风格、氛围、选址,有一种孤傲清高又温和纯净的美。
绝对不是在打广告,到北京我最想去到三个地方,故宫、央美、颐和安缦。颐和安缦的大门开在颐和园出口左转再左转的路上,并无奢华嚣张之气,就安安静静的伫立在那儿,进去之后才会发现别有洞天。距离门卫大概10米之后,我开始一路“哇——”着拜见起我最崇拜的酒店品牌。
让我敬佩的一点是,不管我们的穿着气质多么小P孩儿,阅历丰富的酒店工作人员或许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们不是能消费得起它的房价的人群,从园林工人、客房服务员到大堂吧服务员,见到我们的人都和蔼又客气,我在树下惊奇这些石榴真好看,路过的工作人员邀请我说:“你可以摘下来带回家。”
以及,“你可以随便选一辆自行车骑骑。”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后,我对修复文物的小姐姐上班在故宫的石路上骑自行车非常向往,但深知是不可能实现的,此时能在颐和园旁边的皇家庭院里骑着永久牌二八圈,来北京这趟已经值回票价了。
和爱豆见面那种状态大家知道吧,那就是参观安缦时候的我——一路掩不住的欣喜,见到路过的酒店员工我都想去跟他们鞠躬握手:“我喜欢你们酒店很久了!”一路误入员工区域,事实上好像没有看到明显的标识,但是路遇一群似乎才从休息区走出来的客房工作人员,我道歉说好像找不到路了,有没有可能参观一下你们的客房呢?一位可能是领班的年轻男士对左右同事说让他们先走,然后客客气气的带领我们往客房走去,我以为最多看看基础房型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直接带我们看了总统套房。(不愧是我最欣赏的酒店品牌!)
出于礼貌,我没敢在客房里乱拍,只拍了主人房旁边的小门和厢房门口。
参观完客房,那位年轻男士又客客气气把我们送到了主路上,并指明到大堂吧的方向,我简直要双手合十微微鞠躬向他道谢,才能配得上他温和礼貌的气质。安缦的一切在我眼里都加了恋爱般美好的滤镜~
大堂吧面前是一个小湖,我在正对面拍这张照片,身后是小亭子,一派风雅别致。
低声交谈的这两位外籍友人看着气度非凡,说不定是设计师/导演/模特呢~

南门涮肉 - 本地朋友推荐的清真铜锅涮肉

为了体验正宗的涮羊肉,作为成都人的我坚持了没有往麻酱里加小米辣~
我不太记得是不是这家分店了,但肯定是南门涮肉没错。羊身上各部位的名字现在已经忘了,但原料确实非常好,在锅里涮几秒钟马上入口,肉质鲜嫩化渣。热气腾腾的涮羊肉配以凉爽的燕京啤酒,假装自己是本地人心里美滋滋!~
逛了一天急需进食,加之排队等了二十来分钟,等到铜锅上桌已经没有心思拍照了,匆忙手机打卡。我们三人吃完差不多二百多块钱,人均七八十吧。

School- 到访不遇的摇滚现场酒吧

出发来北之前,身边一位内心十分rock and roll的酷girl向我推荐了School,传说中北京最摇滚的现场酒吧,我本身对这个酒吧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但十分欣赏这个姑娘的品位,信任她的推荐。想着五道口胡同距离涮肉也不太远,所以决定去看看。
坐了几站地铁,走进一条人不多的胡同,一路上的Vintage服装、复古收藏品、手串、特意装饰的诡吊的餐厅……感觉是一条很特别的胡同。走着经过一个小门,如果不是门口灯箱写着“School”的名字,透过门框看见了里面贴满贴纸的木板,我差点要忽略掉这个店门。
五道营胡同
进门左手边就是酒吧,但是除了店员在交谈外,十分安静,连音乐声都没有。一问才知道,今天刚好暂停演出啊哈哈哈……也罢,抱着遗憾离开,以后再来北京更有念想。作为补偿,我在胡同里其中一家古着店淘到一张“李雷韩梅梅”时期的幻灯片,当作明信片收藏了。
五道营胡同
五道营胡同回住处,需要乘坐2号线地铁,年生已久,地铁站别有一番味道。

Day4

中央美术学院——以艺术之眼俯瞰尘世

每一座城市的旅行攻略,如果有任意一天不知道去哪儿,我建议不妨去这座城市的大学看看。大学氛围安静、朴素、青春,周围便宜又好吃的小店众多,学区内多有园林规划,而且建筑多历史悠久值得鉴赏。在昆明时三天我去了两次云南大学,上海那次想去复旦,半路上被灌进衣裤的凛冽风雨击退,郁闷了一整个下午。北京高等学府云集,我最想参观的是央美。
央美是中国八大美院之首,称得上世界一流美术学院,在我北京旅游攻略的第三页就是央美(前两页是故宫和颐和园)——美术馆每周一休息,周二至周日开放时间为09:30-17:30,需要购买门票15元/人。
慢慢悠悠收拾到11点的样子,坐地铁10号线团结湖站到13号线望京西站,半个小时左右。北京地铁真是太方便了,两个环线一串,到哪儿都转几个站就到了,去年我们成都终于也有了一个地铁环线啦,希望能越来越好。
从地铁站出来,导个航就骑自行车开始找央美。顺便一说,整个北京之行,除了第一天朋友安排的接机,其余时间我们全部是用地铁和共享单车穿梭各个景点、交通点、餐厅,十分方便,路过了本地人生活的状态,也呼吸过了北京的空气,感受了空气中的颗粒物(真的被砸在脸上一次,不知是雨水还是雾气),记住了夕阳下骑自行车和电瓶车的行人背影,身在其中感受当下,画面、周遭的声音、那时的光线、空气的味道,分别都加强了我对北京短短数日的体会,余味犹存。
中央美术学院
 对于央美的参观路线,我也提前做了笔记,按照这个线路确实应该可以在不重复路线的情况下游历所有的教学楼和美术馆、陈列馆,但实际情况是,进入学院之后,按照地图上找建筑会更花时间,所以我又一次临时调整了计划,随处转悠,走到哪儿是哪儿,看够了就继续走。
我们一进门就看到了央美的美术馆,决定把它放在最后欣赏,继续往前走。学院草坪里有很多艺术品,多为用铁打造的雕塑或造型,每个艺术品下方都有一个小牌,注明了作品名称和作者。看到的第一栋教学楼是5号楼,一楼上方还拉着横幅,欢迎新生入学。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参观央美的时候是多云天,阴暗的光线和安静的院区,让我收起在景点时的活泼,也不敢公然拿着相机随意走进教学楼,担心被老师呵斥赶出去,有一种促狭和敬畏。只敢在无人的公共区域,悄悄拍两张留作纪念。和5号楼斜对面拐弯,是雕塑楼,草坪上这个雕塑我没记错的话叫“双生”:
中央美术学院
雕塑楼一楼层高起码有10米,像车间仓库一样堆放着各种钢材,树根,木具等,一位28岁左右女士正站在梯子上对着一个目测四五米的古代兵将模样的泥塑进行创作,旁边一位中年男士可能是教授,声音很浑厚,我远远站着看他们调涂料,男士指导说多加一点什么材料(我忘了),甲胄在阴影面的色泽才能显现出来,之前的那个光影太平了。艺术真是高深,术业有专攻,央美的老师应该是专家了。处于礼貌,我没有对他们拍照,怕快门的咔擦声惊扰了他们的创作。
继续往前走,看见一楼有告示是优秀学生作品展,我们进去观瞻了一番,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吧,但作品都有简短的介绍,看看别人对光线、线条、色彩、人像、构图的观察,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只能慢慢学习领悟了。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陶瓷,生动展现青楼女子正在招呼行人,有人抬头打望,有人伸头进窗里探望。
中央美术学院
簪花仕女。
中央美术学院
油画,一场战争前(具体战争名字我忘了,这画面想起敦刻尔克)。
中央美术学院
花果山美猴王。
中央美术学院
工笔画,燕。
中央美术学院
最后转到了央美的美术馆,正好有两个展。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二层展厅是“德国8”展览系列——艺术之规:德国当代艺术,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展示17位德国艺术家的艺术创造。
胡伯特·基科尔《后天》,由钢、玻璃制成。
中央美术学院
为什么我文风陡转,突然很详细的介绍艺术展,因为我把这两个展的免费知识卡带回家了,上两排文字是照着打字的嘿嘿。我的艺术造诣和知识太浅薄了,所以只能靠着注解试着理解创作者。
走出美术馆大门,我依依不舍,一个下午时间太仓促不够仔细品味这些艺术品。央美在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连美术馆楼下的桌椅,在光影下我觉得都十分优美。央美是一位少女,我暗恋多年,今天小心欣赏一番,依旧是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中央美术学院
上午11点出来一口气逛到下午4点,可怜男友一直默默忍着饥饿陪我东走走西看看,在他的催促下我们终于离开央美,骑着共享单车出门右转没多久,看见一家杂酱面店,不是饭点儿所以只有两桌稀稀拉拉的坐着,但其中一桌两位大哥燕京啤酒、蒜瓣儿、面摆了一桌子,看起来吃得很过瘾,我们猜测这是一家地道的本地人面馆没错了,进去之后男友点了一碗杂酱面,我点了葱油拌面……巨好吃,我狼吞虎咽差点哽住,边吃边捶胸口(助消化)。这是我第一次吃葱油拌面,从此对央美附近这家的味道念念不忘,上个月我听说成都 开了一家葱油拌面,专门辗转一个半小时路程前去一试……Enmm,还是央美这家的好吃。
 
离开央美前,最后的天空和阳光: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Day5

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到故宫必经过天安门,一号线天安门地东站一出来,发现天安门距离我们至少还有两公里,这时候就已经开始排队安检了,摩肩擦踵的队伍缓慢前行,我有点担心今天整个行程都会是在这种人流量下进行,不禁有点焦虑。不过还好过完安检后人群渐渐分散,我们先上了城楼才进的故宫。
生平第一次亲眼见到天安门,迎风站着的红旗,站得笔直的官兵,高耸威严的华表,都让我心情激动,有点想流泪,这一股强大的气场让我发自肺腑觉得——泱泱祖国真伟大。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
登上城楼前需要购票,购票窗口旁有可寄存包裹的另一窗口,都需要排队。上到城楼之后的视野并不是电视上大阅兵的那个城墙边,国家领导人们站立的位置是被礼宾柱围栏住的,我猜是为了安全,因为游人真的站在齐腰高的城墙边的话,很容易翻坠。礼宾柱和城墙之间,设立了岗哨,间隔大概是3米,一旦游人越线或探出身子想要看更多的街景,会有一位十分严肃的教官怒眼圆睁压低声音提醒,吓得我每隔几秒钟就要悄悄瞥一下他有没有在瞪大眼睛准备呵斥我,心理压力巨大……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
考虑到故宫是南侧午门进,北侧神武门出,是完全相反的朝向,因此下城楼后我们取回了背包,没有再寄存。事先在故宫官网上购买了门票,因此不需要排长队购票,网购票窗口排队也就几分钟,很快就取票了,十分便捷。

故宫——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导读

故宫
说起来,在北京之行的动机之中,也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因素。网评甚好,朋友圈也有同事推荐了几次,于是我在年中看了这部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记录的是在故宫负责文物修复的一群人,有书画、青铜器、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珍宝、织绣等分组,每个组里有师承名家的资深文物修复专家,有继承父辈的修复匠人,有从央美毕业学习中的年轻人(是的又是我崇拜的大央美),不要误会后一种是初入社会的愣头青,他们也都在组里工作了至少5年了,只是比起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老师傅们,还只是后辈。故宫里的文物修复组依然讲究师徒关系,徒弟跟着师傅学习修复,几位老师傅退休之后,这群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将成为故宫文物修复组的中坚力量,直到他们也变成老师傅,工艺技术代代相传。
这部纪录片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一板一眼,专业但枯燥,印象比较深的是几个画面——陶瓷组王师傅修补一个唐三彩马的腿部和尾巴,他一边涂料,一边跟镜头唠嗑,大概说的是我再过几年就退休了,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想去跳伞,我反正没事儿的时候就瞎想。说着笑了起来,我觉得是一位可敬可爱的师傅。王师傅在修复马腿的时候不确定造型应该是什么样儿的,于是到博物馆里观察了同一时期出土的其他马匹作为参考,当我走进陶瓷区域的展馆时,一眼就看到了王师傅在纪录片中参考的马匹之一,十分兴奋。
我在博物馆看到的唐三彩马:
故宫
故宫
纪录片中被修复的唐三彩马:
故宫
故宫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画面是漆器组的年轻师傅自己炼制高品质的漆——在窗台蒙尘的地方扫灰加入漆里,因为古时纯漆成本高,多用灰加入漆;在太阳下晒生漆,拿刷子不停的翻刮;深夜在郊外山上跟着漆农割树皮采漆;在自家冰箱里存放半个月猪血,加入漆料里,女同事闻了说想吐(想象一下那个味道……)。
 
第三个印象深刻的画面,就是纪东歌小姐姐在故宫里骑自行车了,上一个这么做的人应该是末代皇帝溥仪。
观看这部纪录片,除了文物相关的知识,还有让我心生向往和敬佩的地方,他们对工作和文物之忠诚和热爱,工作几十年,从年轻徒弟到老师傅,全然没有现代职场的急功近利、跳槽来跳槽去,每天都很平静,安心研究怎样细致入微地修复,和和气气和同事相处,喂猫养花,和同事一起打树上的杏果。他们和故宫融为一体,同样拥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底蕴,安然沉浸于时光流逝中。
故宫有很多没有开放的地方,当我路过这些地方,会想是不是师傅们正在某个厅堂修复文物。展馆里也有一些展示台贴着告示,说展品正在维护,我的脑海中能浮现这些师傅们正在商量这件文物要怎么修复的画面,心中充满感激和温暖——他们正在我附近修复着文物,我们距离很近我们身处同一个建筑群,在他们附近的我正在观赏他们修复成功的杰作。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好的感慨完我再来从进门开始讲,攻略上说避开中轴线就能避开大部分人群,可能是因为我们进午门的时候已经是11点过了吧,总之放眼望去哪儿哪儿都是人,各种旅游团,放弃另辟蹊径的想法,顺着中轴线走吧,上午浓云密布,光线灰暗,我的拍照技术渣就渣在——阴天不知道怎么拍,所有破罐子破摔,顺着中轴线走,参观几个重要的宫殿。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这是午门正殿附近,图中左边门透过去看到的蓝色图画,是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需额外购票进入,如果我们能有两天时间逛故宫,我也就进去细细品味了,奈何时间匆忙啊,故宫和九寨沟一样值得多次、任何时候前往。
故宫
中间逛陈列文物的图片就不po了,我不记得每件文物的名字和由来,只看照片没有意义,还是亲身经历,配合文字和讲解仔细欣赏更有味道。
 
路遇这只神兽,觉得它龇牙咧嘴的表情十分好笑。
故宫
故宫
大约两点的样子,开始下雨,雨点子挺大的,于是我们走进故宫里一家纪念品店躲雨,故宫的微信公众号之前有推送这些文创品的介绍和购买链接,我十分欣赏故宫博物馆与时俱进游刃有余的经营模式。买了一个角楼的冰箱贴,坐下小憩恢复体力。大概一小时后,雨过天晴,整个故宫一下子金光万丈了,我们马上冲出躲雨的地方,开始惊叹着快速浏览。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这里已经是宁寿宫九龙壁后面了,游客较少,松柏针叶上还挂着水珠。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故宫
这就是神武门了,没有拍远景是因为广场内全是人。
故宫
距离上图大概100米的样子,两位老人在安静的钓鱼和低声聊天,和身后嘈杂的游客商贩们形成真正的置身事外。
神武门出来左转,也就是上图两位老爷爷对面右边角落的位置,就是网络上著名的“角楼最佳拍摄点”啦,我当然也有拍~下午五点半的角楼并没有很多游客,也可能是下午一直在下雨的缘故。身在其中才能感受到这股从容静美,令人敬畏的气场,时隔半年回想起来,我仍然愿意在这里欣赏久驻,直到最后一缕夕阳之光消失。
紫禁城角楼
紫禁城角楼
紫禁城角楼
到北京第一天招待我们的堂姐,在我们临行前邀请我们再吃一顿饭,竟然是我想吃的卤煮,开心~又是一段骑自行车的路程,以下照片是我的盲拍——把相机绳挂在脖子上,一手扶住自行车龙头,另一只手把相机举到胸口位置,凭感觉判断构图然后按下快门。
匆忙之中,构图和对焦或许有瑕疵,但拍下不少让我惊喜的画面,这座城市将现在和过去融合得如此丝丝入扣,咋看之下让我有一种回到90年代的亲切和归属感。

小肠陈——重口味卤煮,此之蜜糖彼之砒霜

小肠陈临街,我们从故宫出发紧赶慢赶,幸好在大批食客抵达之前落座,三间铺面的样子不算很大,店门口开放式的大锅时时溢出肉糜香味,撩拨着鼻腔,拼命吞口水。为了负责,我就不关联地点了,因为确实不记得具体地理位置。
小肠陈卤煮
小肠陈卤煮
小肠陈卤煮
卤煮可点单人一碗,或者供三五人食用的一锅,我们三人点了一口锅,里面是卤煮拼锅——肺片、肥肠、口条、肝儿、五花、肚条,外加豆腐泡和火烧,中间一堆白色的是蒜粒。除了卤煮锅以外,还点了拍黄瓜,总之除了喝的北冰洋以外,入口的每一块食物都沾了生蒜……我和男友相互开玩笑:今晚可别靠近我说话,否则可能会被熏倒哈哈

Day6

离开北京

游记开篇前我有提到,男友家乡距离北京只有三小时动车车程,因此在第6天,也就是9月28号时,我们饱觉之后坐动车回到了男友老家,完美错开国庆节人流高峰,当大家陆续开始晒旅行朋友圈时,我已经悠闲在家陪伴长辈了,只是提前休假的我比较低调,为了不招上班朋友同事们“嫉妒”,所以在朋友圈销声匿迹,但是这么多美照和感受想要和大家分享呢,所以才有了这篇过万字的游记啦,这就是缘由哈哈哈。
祝愿大家旅行平安,生活愉快!

本游记著作权归@夏月巴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